索引号: 000014348/2017-11524 文种:
发布机构: 天祝县畜牧兽医局 文号:
发布日期: 2017-09-04 成文日期:
信息名称: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方案》,这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便于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这项政策,现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该文件进行解读。

  一、《实施方案》出台背景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多重挑战,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发展承载着历史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推动新常态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就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出全面部署。可以说,立足省情实际,适时制定出台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方案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二、出台《实施方案》的重要意义 

  出台农业转方式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有利于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水平,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讲:

  首先,这是顺应农业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业快速发展,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510.5万吨提升到2014年的1158.65万吨,培育形成了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设施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和酿酒原料等六大特色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农业发展阶段看,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基本以家庭承包土地为基础,分散经营占主导地位,农业增长主要依赖物质要素投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资源环境硬约束趋紧,劳动力输转明显加快,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越来越明显,扩大耕种规模越来越没有余地,依靠物质要素投入促进增长越来越不可持续,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迫切需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牵引,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推动农业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可持续发展上来,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其次,这是应对全球化竞争格局深刻变化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农业产业格局深刻调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分工加快分化,发展方式深刻转变,巩固全省特色产业竞争优势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管理体系,创新农业发展经营主体和机制,加快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激发农业内生活力,加快形成适应新常态的体制机制模式,让全省各层次特色优势产业竞相发展,真正建立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使我省农业在国际国内农业产业竞争中占居有利位置,真正将我省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再次,这是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新常态下,对我们甘肃而言,要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实施方案》就农业发展深层次问题作了制度安排,完善了相关政策举措,提出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管理方式为引领,以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为宗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种养融合、产加融合、产园融合、产城融合,对于加快构建多元富民产业体系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实施方案》的制定出台,既体现了系统性、前瞻性考虑问题的科学态度,又体现了对实践性和操作性等现实问题高度关切的求实态度,这为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三、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是探索农业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的系统工程,关键是改革创新。对我省而言,就是要把突出特色作为基本导向,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方针,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核心要求,把推进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这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要建立产业新体系。坚持把突出特色作为基本导向,充分考虑我省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挥我省独特的气候、物种、生态等资源优势,打特色牌,走特色路。通过规划引导、产业扶持、主体培育、基地建设等政策措施,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种养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和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将农业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

  二要建立经营新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农业从分散粗放经营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要以创新经营主体来革新农业生产微观细胞,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产业化经营、创新营销服务手段、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来革新农业经营方式,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真正形成符合现代农业市场竞争的经营新机制,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三要建立生产新模式。要把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适度有序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加快推进农业环境治理,突出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农业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转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轨道上来,促进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形成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要催生市场竞争新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手段等措施,加快构建农业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等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巩固和拓展农业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特色产业竞争新优势。要以农村产权和权能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农业法治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牵引,大力营造有利于特色产业竞争优势充分释放的政策环境,加速培育产业、区位、市场、资源和模式标准等综合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农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促进农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四、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 

  《实施方案》包括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的细化,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第二、三部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涵盖十个方面:一是着力高粮食单产和产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而是要努力把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推动粮食生产由注重年度产量向稳定提升粮食产能转变,筑牢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二是着力发展草牧业。从延伸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高度,加快建立以草食畜为核心的现代草牧产业体系,努力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三是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品种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四是着力发展设施农业。按照工业化思维经营农业,通过推进农业设施化,促进生产装备、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设施聚集,进一步挖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五是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土地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让农民实现从分散经营到参与集约经营,从卖原料到分享加工和营销增值收益,从个体化经营向组织化经营转变。六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园)。示范区(园)是商业思维开发农业的有效载体,是嫁接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经营的先进组织形式。要鼓励以园招商、引商建园,引导和推动产业集中入园、企业集聚入区。七是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一产独唱”转向“接二连三”,农业功能从“传统单一”向“现代多元”拓展。八是着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借助新型营销手段,扩大我省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让各方力量为我们架起空中“丝绸之路”,把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四面八方。九是着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以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为目标,积极探索推进多种形式的种养循环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十是着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关键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农业科技人员激励政策,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让农业科技成果嫁接运用到特色产业上来。

  五、真抓实干,切实把《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要真抓实干。要结合贯彻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抓好《实施方案》的落实。一要高度重视,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抓落实。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农业转方式的重大意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农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二要统筹协调,细化措施抓落实。农业转方式涉及领域广、部门多,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推进。各地农牧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积极推动各项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三要认真调查研究,强化服务抓落实。对重大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注重顶层设计与地方实际的结合,把情况摸透、把措施定准,要经得起群众和实践检验;要强化过程管制,及时调度转方式推进情况,做好协调服务,确保《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四要舍得真金白银,完善政策保障抓落实。要切实克服困难,健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千方百计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对接中央和省上已有的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农业转方式各项政策措施,实现1+1大于2的政策叠加效应,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农业转方式永无止境,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我们要坚持以“四个方式”转变为引领,注意研究问题,创新工作方法,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农业转方式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坚定不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不断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