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情况
东坪取藏族部落“东本”和“坪山”首字而得名,地处甘青两省三县(天祝、永登、乐都)交界处,位于天祝县最南端,距县城110公里,东面与永登县河桥镇相连,西南与青海省乐都县芦花乡相邻,北靠赛拉隆乡。境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干旱少雨,水源奇缺,资源匮乏,信息闭塞,是天祝县边远贫困乡镇之一。面积55.2平方公里,海拔在2100—2700米之间,年均气温4℃,相对无霜期140天。平均降水量350毫米,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属干旱半干旱山区,以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全乡共有耕地1.35万亩,林地0.074万亩,草场1.72万亩。土地以黄土质性为主,境内林草比重较低。
二、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截止目前,全乡农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2340.57万元增长到5076.04万元,增长116.9%;粮食总产量由3591吨提高到6077吨,增长69.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81元提高到3864.36元,增长85.7%;劳务收入由1065.69万元提高到1900.86万元,增长78.4%;固定资产投资由1665.8万元提高到2723万元,增长63.5%。
(一)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我们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共争取落实项目54个,投入资金2723万元。通过项目建设,全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乡村路网趋于完善。投资1000万余元,实施了大麦花、扎帐、先锋、坪山等道路建设。乡村路网结构更趋完善,广大人民群众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人畜饮水有效解决。积极协调县水利局等部门修建东坪乡自来水入户工程,并投资363万余元,实施了东坪乡人畜饮水、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等工程,为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有效保障。三是办公条件明显改善。投资900万余元,实施了乡文化站、邮政所、卫生院、农技推广区域站项目和乡政府办公用房、先锋村村委会、干部职工周转房、基层政权五小工程等12个项目,改善了办公服务条件。四是农居环境变化巨大。争取359万元,完成游牧民定居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五是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争取430万元,大力实施梯田、马铃薯储藏窖、养殖小区、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建设等项目,提高了群众的生产条件,为培育我乡富民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稳步提升
五年来,始终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基础工作来抓,努力做大做强洋芋支柱产业,全力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发展和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紧紧围绕打造“武威洋芋第一乡”的目标,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按照“扩大面积、改良品种、提高科技、敞开销路”的思路,狠抓以建设产业基地、培育营销市场、更新品种品质、强化服务功能、发挥合作社作用为主要内容的洋芋产业全过程开发,全乡洋芋种植面积年均达到一万亩以上,洋芋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试种玉米、食用葵等高效经济作物,有效增加农民收入135万余元,逐步形成了全乡农业种植新格局。二是舍饲养殖稳步提升。积极推进设施畜牧业建设,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五年累计修建养殖暖棚1597.44亩,建成养殖小区18个。三是劳务产业稳步壮大。通过有组织的输转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实现了从“体能性”发展到“技能型”、规模输出为主的重大转变,五年累计实现季节性、长期性劳务输出5055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500万余元。
(三)扶贫攻坚有效开展,稳步推进脱贫步伐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紧紧围绕“1236”扶贫攻坚目标,按照县上“1+17+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方案,扎实推进我乡精准扶贫工作。一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按照“有进有出、进出有据、动态管理”的原则,通过“12345”贫困户进出识别程序,全乡范围内识别贫困户332户1262人,并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村组,逐户采集相关数据,进一步完善了大数据系统的各项内容,为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2015年底我乡实现稳定脱贫248户993人。二是强化帮扶队伍力量。坚持精准扶贫与双联富民行动相融合,整合下派第一书记、双联干部、大学生村官和包村干部8人,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派驻扎帐村开展工作。通过制定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对每个贫困户制定具体的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全覆盖。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争取惠农贷款和产业扶持资金,有效解决我乡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为我乡精准扶贫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在各村建立拥有40万资金的互助资金协会。近年来共发放精准扶贫小额专项贷款302户151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65户739万元,双业贷款102户93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106.4万元。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着力推进全乡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一是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投资90万元,建成东坪学校办公综合楼;投资25万元,建成东坪学校学生食堂;投资18万元,建成乡中心幼儿园一所。同时投入资金30万余元加快全乡各学校教学实验装备建设,切实增强了办学质量,小学、初中会考合格率均在全县名列前茅。二是文化体育事业持续发展。五年来,建成综合文化广场1个,争取体育健身器材18套,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处,组建了东坪乡社火文艺宣传队、篮球队等文体团队,利用节假日举办社火表演、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全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医疗卫生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卫生院办公用房、院内地坪、护坡、围墙进行了修建,广大农牧民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级服务室合理设置,群众健康得到保障,大病救助政府买单。截至目前,我乡农村合作医疗参加3200人,参合率达到了98%。四是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五年来,共争取落实兑现农村、城乡居民低保金1109.84万元;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金14.64万元;救灾款96.3万元;五保及孤儿生活补助资金47.6万元;粮食直补85.78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45.48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39.08万元;退耕还林补贴20.15万元;草原生态平衡补助资金235.33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4.05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5.3万元;能繁母猪补贴18.4万元。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五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严格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五年来,免费体检适龄育妇1615人(次),出生率保持在12‰以内,计生率在95%以上,节育率达90%。六是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大力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干部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巩固,老人、妇女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五保老人得以妥善安置。持之以恒地开展精神文明各项创建活动,全乡精神文明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七是移民搬迁工作成效显著。坚持采取“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移民搬迁。自2011年以来,全乡共计移民177户924人,有效的实现了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的目标。八是生态巩固治理成果喜人。五年来,完成人工造林7500亩,通道绿化20公里,义务植树20万株。乡政府每年与各村、各单位签订防火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对退耕还林地进行补植补造,指派专人负责林木的管理,全面巩固了生态建设工作成果。
(五)平安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巩固“平安创建”成果,为全乡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驾护航。一是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采取定期排查与重点排查、全面排查与分类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建立工作台帐,实行解决问题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和包调查、包处理、包稳定、包巩固“四定四包”工作机制。五年来共排查化解群众纠纷100余起,为全乡社会和谐提供良好基础。二是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坚持领导值班接待和带案下访工作机制,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及时掌握群众思想动态,认真分析问题的成因,积极应对,限时调处,努力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五年来共化解处理来信来访113件,极大地疏导了群众情绪,避免了矛盾扩大升级。三是扎实开展群防群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加强人防、突出技防”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实行整体联防和群防群治相结合,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较好地保障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四是认真抓好各类安全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力度加大,危爆物品严格审批管理,卫星地面接收装置彻底排查,专项整治收效良好。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传导压力,形成了良好的安全生产形势。
(六)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高
紧紧围绕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水平这一目标,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认真办结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意见、建议。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高度重视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审计监督,坚持做到了政务公开,村财乡管的财务管理体制也得到了完善和加强。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全民学法、守法、依法维权和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顺利推进,平安创建成效显著,司法调解体系进一步完善。信访案件明显下降,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形成了社会和谐稳定,学法守法的良好局面。